張大千海外生涯最后一站,120件珍貴文獻復現張大千9年加州歲月
張大千海外生涯最后一站,120件珍貴文獻復現張大千9年加州歲月
1949年,對于張大千來說,是一個重要時間節點。
這一年12月,他離開中國大陸,開始漫長的海外生涯,在以后的幾十年里,他的足跡遍及東亞、南亞、南美、北美和歐洲,張大千下半生的居住地主要有三處:巴西圣保羅(1953—1966)、加州蒙特瑞半島(1967—1976)和臺北(1977- 1983)。
國外生活中,比較為人熟知的是巴西這一期間,但作為張大千多年海外旅居生活的最后一站,張大千的加州時光同樣是非常重要,卻被人所忽略。

“張大千加州歲月:文獻與作品”展杭州欽哲藝術中心 展覽現場
“張大千加州歲月:文獻與作品”展于2019年12月8日在杭州欽哲藝術中心揭幕,展覽由杭州欽哲藝術中心主辦、美國硅谷亞洲藝術中心協辦。
120件套的張大千文獻資料和作品的集中亮相,既是對張大千的加州歲月這段鮮活的歷史的復現,也是對其創作與生活的進一步感知。
從1952年張大千首次訪美起,便開始把美國作為他藝術發展的重要舞臺,其后他從1967年至1976年,定居加州9年,這是張大千在海外最有創造性、潑彩臻至化境的時期。
它是張大千
畫中的佳美娥
Carmel-by-the-Sea,海邊的克密爾,是位於蒙特利半島的一個藝術浪漫的小鎮,以自然景觀與豐富的藝術歷史而知名。小鎮在最美的沿海公路 Big Sur 以及風景優美的十七哩公路 (17 miles) 盡頭,有許多藝術家以及作居住於此,讓小鎮充滿著獨特的藝術風格。

《墨荷》題跋中,把克密爾譯為佳美娥。(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私人收藏)
張大千在美國有過12個畫展,以加州最多。加州前期(1967-1970)與八徳園后期(1963-1968)有疊合。這一疊合期是張大千潑彩的高峰期,加州的氣候和陽光給張大千帶來一種非常新奇的體驗。他居住的十七英哩海岸線的海水顏色變化和云霧,成為他繪畫中的創新題材。
對此,策展人硅谷亞洲藝術中心館長舒建華表示:“張大千的藝術和人生,是以1949年為界,分為前后兩段,宏闊幽邃猶如大峽谷。其‘古意’和‘新意’兼具上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在20世紀中國繪畫史上無人可比肩,在20世紀世界繪畫史上,也是值得大書特書。”
克密爾城,松濤海浪,景色佳絕,那是張大千的心愛之地。長髯翁松間盤桓,高古入畫。身處此景中的張大千,被侯北人拍攝的照片,一一記錄了下來。

1967年7月22到8月13日, 斯坦福大學博物館舉辦《張大千畫展》。(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策展人、斯坦福大學東方藝術系教授蘇立文與張大千在展廳。(圖片提供:張之先)

7月22日開幕當日下午1點半,舊金山中華聯誼會和斯坦福大學中國學生會,在斯坦福大學學生活動中心為張大千舉辦盛大歡迎會。(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一份洋洋灑灑寫滿近200名嘉賓全名的簽到記錄本,成為當時開幕盛況的一份珍貴記錄,更為重要的是,它為研究張大千當時在加州的交游圈,提供了一份完整的的全名名字資料。
“因為大千先生在送別人的畫時,他簽名是只有名字沒有姓的,這是表示對于對方的尊重。”舒建華表示,這一簽名冊為了解張大千往來贈畫記錄,提供很好的佐證:“有時候看到張大千送別人的畫上,只知道這個人的名字,但不知道姓什么,從這個簽名冊上面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八德園”到“可以居” 熱鬧的異鄉
舒建華透露說,張大千在加州最核心的交流圈有三位:一位是張學良長女張閭瑛的丈夫、加州大學教授陶鵬飛;另一位是侯北人;以及在加州卡梅爾經營畫廊的鄭月波,這是張大千非常密切的交友圈。

張大千1967年6月在邱氏旅館會見陶鵬飛(中)和侯北人(左)。(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1968年夏天,張大千在克密爾城購宅,名“可以居”。(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1967年春,張大千和夫人徐雯波來硅谷的拉斯阿托城,在侯北人、張韻琴夫婦的老杏堂賞花。(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侯北人現場紀錄稿。在講到安徽貴池時,有關劉備夫人孫尚香的典故時,張大千吟誦了徐渭的詩句“思親淚落吳江冷,望帝魂歸蜀道難”,并用筆寫出。(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張大千和夫人徐雯波在可以居接待來訪的方召麐。 (照片攝影:Roger Fremier; 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1970年張大千在可以居為親友揮毫。(照片攝影:Roger Fremier; 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注釋:此函寫于1967年。張大千居加州,寫給居八德園的女弟子王旦旦。尕姐、丑妹為張大千女兒,綿綿為孫女。吳伯即吳嘉棠(1913-1983),為王旦旦父親王植波在上海圣約翰大學同學,名報人,1967年起任香港發展局駐北美代表,居紐約,也是張大千好友。沈伯即沈武侯,八德園的管家


張大千轉讓珍藏石濤冊頁予阿瑟·賽克勒後,在由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出版的印本上題詞贈侯北人:“大風堂僅余石濤之一冊,亦以易米矣,北人道兄當為我慨嘆也。弟爰,六十二年癸丑嘉平月。” (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張大千加州歲月:文獻與作品”展杭州欽哲藝術中心 展覽現場

張大千1968年潑彩《瑞士雪山》。題識:爰翁。鈐?。何焐?、大千唯印大年。(圖片攝影:張為先)(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私人收藏)

張大千在可以居的花園與侯北人、張韻琴夫婦(左一、右一)、蔡孟堅(左二)等友人。(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1975年10月,舊金山退伍軍人禮堂舉辦的金素琴京劇表演結束後, 張大千與友人登臺慶賀并合影。左起:何鳳山(原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夏道師、王生昌、金素琴、徐雯波、張大千、侯北人、姚克。(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在藝:對于這些文獻資料中照片的梳理與研究意義是什么?
舒建華:這些圖片并不是簡單的社交場景,而是能夠深層反映張大千內心與情境的文獻資料,這對于我們理解他的創作歷程非常有好處。張大千作品現在越來越貴,他的一生畫了大約4萬張畫,但是拍賣記錄可能有10-20萬張,所以對于他的展覽與研究,原始的文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藝術品市場中如果有同樣一張差不多的張大千作品,有出版圖錄的價錢就會貴很多,這就是權威和可靠性。
在藝:在對張大千文獻的梳理中,有沒有一些新發現?
舒建華:比如1967年張大出過一本畫冊《甲乙丙丁集》,起初我們不知道名字的意思,后來今年5月份展覽的高嶺梅女兒高美慶教授來,她說:1964是甲辰年、1965是乙巳年、1966是丙午年、1967是丁未年,《甲乙丙丁集》就是這么由來的。

張大千先生畫萃《甲乙丙丁集》(圖片提供:侯北人)

1967年8月19日到9月4日,拉克畫廊首次舉辦張大千畫展。(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在藝:經濟的困難也沒有影響他在加州的創作?
舒建華:經濟上的困難反而激發他創作的數量,他的加州時間在拉克畫廊就做了三個個展、兩個聯展,展出作品數量非常高。
在藝:這次展覽是文獻跟作品,展覽作品的部分的亮點是什么?
舒建華:有一幅尺幅很大的作品是張大千與鄭月波合作《魚戲圖》,張大千畫浮萍、鄭月波畫魚,六尺全開的作品,上面所題宋代王佐才《贈徐子虛畫魚》,張大千把浮萍的感情寄托這之上。

張大千與鄭月波合作《魚戲圖》(圖片提供:鄭月波家屬)(私人收藏)

張大千跋鄭月波畫(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私人收藏)

1975年10月11日到11月1日,拉克畫廊舉辦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張大千畫展。(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在藝:您如何看待現在對張大千作品的學術跟價值上的認定?
舒建華:2015年是一個分水嶺,這一年中國的藝術品收藏界觀念上發生重大改變,認為20世紀最重要的畫家,不是齊白石而是張大千。從各種數據和展覽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張大千的畫風的多變,從早期、中期、晚期,尤其他的中晚期是面向國際化開放的部分,他的潑彩、潑墨的開放性,是齊白石沒有辦法比的,所以如果現在去看同樣的展覽,會發現張大千的展覽比齊白石展覽好看的多。
在藝:兩者的不同?
舒建華:齊白石有非常獨特高雅的一面,也有代表中國文化的一面;但是張大千代表著中國文化里繼承的創新的重要一面,博大和深沉的一面。我認為20世紀最重要的中國畫家一定是張大千,而且現在也成為一種共識,張大千魅力更加強大。
在藝:在您看來,張大千現在的市場行情屬于什么情況?
舒建華:張大千現在所有的作品連信件都能賣高價格,已經沒有市場盲點。他1940年以前、40歲以前的作品,因為是他并不成熟的時期,這些作品價值并不會太高;他第一個比較高的價格時期是他從敦煌回來后,工筆富麗堂皇的作品市場比較追捧;而他50-60年代潑彩、潑墨時期,作品數量是相當大的,但現在的價格是越來越高,尤其是潑彩時期。

1956年夏張大千會晤畢加索。(圖片提供:高鐳)(私人收藏)

舒建華(左)、彭辰(右)與張大千長女張心瑞合影,2019年5月于硅谷亞洲藝術中心
在藝:還有一個數據是2011年以來,張大千的拍賣總量和銷售額總量都已經超過畢加索,是否可以做這種比較?
舒建華:完全可以,如果我們平行比較一下畢加索的創作歷程與張大千創作的歷程,會發現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最頂級的張大千作品的價格和最頂級畢加索的價格,現在是一樣的。但是張大千先生的公子張葆蘿比較反感“把張大千比作東方畢加索”這種說法,他認為為什么要用畢加索去衡量張大千?所以我希望隨著中國國家的力量和實力地位的越來越高,或許有一天畢加索會被稱為“西方的張大千。”我希望中國文化有這么揚眉吐氣的一天。
在藝:硅谷亞洲藝術中心自2004年開始運營以來,對張大千的藝術、交友圈和文獻一直以來研究與關注,可否談談主要的工作?
舒建華:我們是一個開放性的資料庫,我們很多文獻是由張大千門人好友送給我們研究的。硅谷亞洲藝術中心自2004年開始運營以來,因為地緣之故,我們對張大千的藝術、交游圈和文獻一直深切關注,做過《六十年後看大千》(2007年)、《精麗寫神——孫家勤畫展》(2010年)、《大風飛揚——大風堂及門下畫展》(2014年)、《風云一顧盼——伏文彥畫展》(2016年)和《藝術墻——大風堂三代畫展》(2017年),得到張心瑞、張葆蘿和家人、張大千入室弟子孫家勤、伏文彥以及其他前輩們的大力支持,這些展覽都相當成功。
在藝:是否后續還有其他展覽計劃?
舒建華: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明年5月份會策劃張大千晚年的弟子王旦旦的重要展覽,她和大千學畫的時候才15-16歲,這些作品以臨摹的為主,也有大千先生幫她題跋的以及送給她的作品,我們把這些整理出來,目的是想把到八德園的后期與加州前期這兩部分疊合期做認真的研究。
展覽信息
張大千加州歲月——文獻和作品展
杭州欽哲藝術中心
2019.12.8至2020.1.8 (周末預約開放)
杭州市江城路水門南弄3號錦繡創意園2號樓
-END-
來源:在藝
這一年12月,他離開中國大陸,開始漫長的海外生涯,在以后的幾十年里,他的足跡遍及東亞、南亞、南美、北美和歐洲,張大千下半生的居住地主要有三處:巴西圣保羅(1953—1966)、加州蒙特瑞半島(1967—1976)和臺北(1977- 1983)。
國外生活中,比較為人熟知的是巴西這一期間,但作為張大千多年海外旅居生活的最后一站,張大千的加州時光同樣是非常重要,卻被人所忽略。



“張大千加州歲月:文獻與作品”展杭州欽哲藝術中心 展覽現場
“張大千加州歲月:文獻與作品”展于2019年12月8日在杭州欽哲藝術中心揭幕,展覽由杭州欽哲藝術中心主辦、美國硅谷亞洲藝術中心協辦。
120件套的張大千文獻資料和作品的集中亮相,既是對張大千的加州歲月這段鮮活的歷史的復現,也是對其創作與生活的進一步感知。
從1952年張大千首次訪美起,便開始把美國作為他藝術發展的重要舞臺,其后他從1967年至1976年,定居加州9年,這是張大千在海外最有創造性、潑彩臻至化境的時期。
它是張大千
畫中的佳美娥
Carmel-by-the-Sea,海邊的克密爾,是位於蒙特利半島的一個藝術浪漫的小鎮,以自然景觀與豐富的藝術歷史而知名。小鎮在最美的沿海公路 Big Sur 以及風景優美的十七哩公路 (17 miles) 盡頭,有許多藝術家以及作居住於此,讓小鎮充滿著獨特的藝術風格。

《墨荷》題跋中,把克密爾譯為佳美娥。(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私人收藏)
克密爾的旖旎風光,也很吸引張大千,如他在作品《墨荷》題跋中,就把克密爾譯為佳美娥。也許是克密爾的蒙特利半島獨特柏樹(Monterey Cypress)的啟發,這讓他想起了他想起了早期畫中的中國松柏。

1967年8月28和29日蘇立文帶攝影師去克密爾為張大千拍攝彩色電影紀錄片的鏡頭。(圖片提供:舊金山州立大學)
張大千在美國有過12個畫展,以加州最多。加州前期(1967-1970)與八徳園后期(1963-1968)有疊合。這一疊合期是張大千潑彩的高峰期,加州的氣候和陽光給張大千帶來一種非常新奇的體驗。他居住的十七英哩海岸線的海水顏色變化和云霧,成為他繪畫中的創新題材。
對此,策展人硅谷亞洲藝術中心館長舒建華表示:“張大千的藝術和人生,是以1949年為界,分為前后兩段,宏闊幽邃猶如大峽谷。其‘古意’和‘新意’兼具上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在20世紀中國繪畫史上無人可比肩,在20世紀世界繪畫史上,也是值得大書特書。”
克密爾城,松濤海浪,景色佳絕,那是張大千的心愛之地。長髯翁松間盤桓,高古入畫。身處此景中的張大千,被侯北人拍攝的照片,一一記錄了下來。


照片均為侯北人攝。上圖是郎靜山為張大千造像。(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這組由侯北人所拍攝的照片還原出這樣一個場景:那天,張大千、郎靜山、侯北人三個人那天從住的旅館里到北加州太平洋海岸的蒙特利半島(Monterey)很有名的風景點“十七英里” (17-Miles Drive)海岸線,侯北人拍下很多張大千的表情、松樹底的姿態以及對松樹的觀察。
另一張照片是張大千坐在旅館邊上的一棵松樹下的一塊石頭上,正好郎靜山要給張大千拍一張照片,這時,侯北人便把這兩人就都拍了進去。
舒建華透露說,在侯北人提供給美國硅谷亞洲藝術中心近60多張的張大千照片里,有不少照片也都是首次公布。
其實從1956年開始,張大千就已經多次來過加州,訪友、辦畫展。在1967年7月22到8月13日, 斯坦福大學博物館曾舉辦過《張大千畫展》。展覽由斯坦福大學東方藝術系教授蘇立文策展,開幕當日下午1點半,舊金山中華聯誼會和斯坦福大學中國學生會,在斯坦福大學學生活動中心為張大千舉辦盛大歡迎會。
另一張照片是張大千坐在旅館邊上的一棵松樹下的一塊石頭上,正好郎靜山要給張大千拍一張照片,這時,侯北人便把這兩人就都拍了進去。
舒建華透露說,在侯北人提供給美國硅谷亞洲藝術中心近60多張的張大千照片里,有不少照片也都是首次公布。
其實從1956年開始,張大千就已經多次來過加州,訪友、辦畫展。在1967年7月22到8月13日, 斯坦福大學博物館曾舉辦過《張大千畫展》。展覽由斯坦福大學東方藝術系教授蘇立文策展,開幕當日下午1點半,舊金山中華聯誼會和斯坦福大學中國學生會,在斯坦福大學學生活動中心為張大千舉辦盛大歡迎會。

1967年7月22到8月13日, 斯坦福大學博物館舉辦《張大千畫展》。(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策展人、斯坦福大學東方藝術系教授蘇立文與張大千在展廳。(圖片提供:張之先)

7月22日開幕當日下午1點半,舊金山中華聯誼會和斯坦福大學中國學生會,在斯坦福大學學生活動中心為張大千舉辦盛大歡迎會。(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一份洋洋灑灑寫滿近200名嘉賓全名的簽到記錄本,成為當時開幕盛況的一份珍貴記錄,更為重要的是,它為研究張大千當時在加州的交游圈,提供了一份完整的的全名名字資料。
“因為大千先生在送別人的畫時,他簽名是只有名字沒有姓的,這是表示對于對方的尊重。”舒建華表示,這一簽名冊為了解張大千往來贈畫記錄,提供很好的佐證:“有時候看到張大千送別人的畫上,只知道這個人的名字,但不知道姓什么,從這個簽名冊上面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八德園”到“可以居” 熱鬧的異鄉
舒建華透露說,張大千在加州最核心的交流圈有三位:一位是張學良長女張閭瑛的丈夫、加州大學教授陶鵬飛;另一位是侯北人;以及在加州卡梅爾經營畫廊的鄭月波,這是張大千非常密切的交友圈。

張大千1967年6月在邱氏旅館會見陶鵬飛(中)和侯北人(左)。(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在1968年夏天,張大千正式在克密爾城購宅,將居所命名為“可以居”,相較于巴西住宅“八德園”的壯觀,加州“可以居”顯得樸素許多,但卻不妨礙張大千在美國的交友生活。

1968年夏天,張大千在克密爾城購宅,名“可以居”。(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1949年,對于張大千來說,是一個重要時間節點。 這一年12月,他離開中國大陸,開始漫長的海外生涯,在以后的幾十年里,他的足跡遍及東亞、南亞、南美、北美和歐洲,張大千下半生的居住地主要有三處:巴西圣保羅(1953—1966)、加州蒙特瑞半島(1967—1976)和臺北(1977- 1983)。 國外生活中,比較為人熟知的是巴西這一期間,但作為張大千多年海外旅居生活的最后一站,張大千的加州時光同樣是非常重要,卻被人所忽略。
“張大千加州歲月:文獻與作品”展于2019年12月8日在杭州欽哲藝術中心揭幕,展覽由杭州欽哲藝術中心主辦、美國硅谷亞洲藝術中心協辦。 120件套的張大千文獻資料和作品的集中亮相,既是對張大千的加州歲月這段鮮活的歷史的復現,也是對其創作與生活的進一步感知。 從1952年張大千首次訪美起,便開始把美國作為他藝術發展的重要舞臺,其后他從1967年至1976年,定居加州9年,這是張大千在海外最有創造性、潑彩臻至化境的時期。 它是張大千 畫中的佳美娥 Carmel-by-the-Sea,海邊的克密爾,是位於蒙特利半島的一個藝術浪漫的小鎮,以自然景觀與豐富的藝術歷史而知名。小鎮在最美的沿海公路 Big Sur 以及風景優美的十七哩公路 (17 miles) 盡頭,有許多藝術家以及作居住於此,讓小鎮充滿著獨特的藝術風格。
克密爾的旖旎風光,也很吸引張大千,如他在作品《墨荷》題跋中,就把克密爾譯為佳美娥。也許是克密爾的蒙特利半島獨特柏樹(Monterey Cypress)的啟發,這讓他想起了他想起了早期畫中的中國松柏。
張大千在美國有過12個畫展,以加州最多。加州前期(1967-1970)與八徳園后期(1963-1968)有疊合。這一疊合期是張大千潑彩的高峰期,加州的氣候和陽光給張大千帶來一種非常新奇的體驗。他居住的十七英哩海岸線的海水顏色變化和云霧,成為他繪畫中的創新題材。 對此,策展人硅谷亞洲藝術中心館長舒建華表示:“張大千的藝術和人生,是以1949年為界,分為前后兩段,宏闊幽邃猶如大峽谷。其‘古意’和‘新意’兼具上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在20世紀中國繪畫史上無人可比肩,在20世紀世界繪畫史上,也是值得大書特書。” 克密爾城,松濤海浪,景色佳絕,那是張大千的心愛之地。長髯翁松間盤桓,高古入畫。身處此景中的張大千,被侯北人拍攝的照片,一一記錄了下來。
這組由侯北人所拍攝的照片還原出這樣一個場景:那天,張大千、郎靜山、侯北人三個人那天從住的旅館里到北加州太平洋海岸的蒙特利半島(Monterey)很有名的風景點“十七英里” (17-Miles Drive)海岸線,侯北人拍下很多張大千的表情、松樹底的姿態以及對松樹的觀察。 另一張照片是張大千坐在旅館邊上的一棵松樹下的一塊石頭上,正好郎靜山要給張大千拍一張照片,這時,侯北人便把這兩人就都拍了進去。 舒建華透露說,在侯北人提供給美國硅谷亞洲藝術中心近60多張的張大千照片里,有不少照片也都是首次公布。 其實從1956年開始,張大千就已經多次來過加州,訪友、辦畫展。在1967年7月22到8月13日, 斯坦福大學博物館曾舉辦過《張大千畫展》。展覽由斯坦福大學東方藝術系教授蘇立文策展,開幕當日下午1點半,舊金山中華聯誼會和斯坦福大學中國學生會,在斯坦福大學學生活動中心為張大千舉辦盛大歡迎會。
一份洋洋灑灑寫滿近200名嘉賓全名的簽到記錄本,成為當時開幕盛況的一份珍貴記錄,更為重要的是,它為研究張大千當時在加州的交游圈,提供了一份完整的的全名名字資料。 “因為大千先生在送別人的畫時,他簽名是只有名字沒有姓的,這是表示對于對方的尊重。”舒建華表示,這一簽名冊為了解張大千往來贈畫記錄,提供很好的佐證:“有時候看到張大千送別人的畫上,只知道這個人的名字,但不知道姓什么,從這個簽名冊上面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八德園”到“可以居” 熱鬧的異鄉 舒建華透露說,張大千在加州最核心的交流圈有三位:一位是張學良長女張閭瑛的丈夫、加州大學教授陶鵬飛;另一位是侯北人;以及在加州卡梅爾經營畫廊的鄭月波,這是張大千非常密切的交友圈。
在1968年夏天,張大千正式在克密爾城購宅,將居所命名為“可以居”,相較于巴西住宅“八德園”的壯觀,加州“可以居”顯得樸素許多,但卻不妨礙張大千在美國的交友生活。
|
在這些被文獻、作品記錄下的加州時光里,侯北人與張大千誼在師友之間。
兩人相識于1953年的香港,通過共同的朋友朱省齋的介紹,侯北人與張大千首次在香港九龍高嶺梅家中相識,當1967年張大千準備要去加州的時候,他們已經有8年密切的往來。張大千在可以居與朋友們擺龍門陣。(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1967年春,張大千和夫人徐雯波來硅谷的拉斯阿托城,在侯北人、張韻琴夫婦的老杏堂賞花。(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張大千在老杏堂客廳里攤開印本,講解1968年在八德園完成的長卷《長江萬里圖》的創作過程。(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侯北人據張大千的解說,撰文《大千先生暢談長江萬里圖》,寄香港《明報》月刊發表

侯北人據張大千的解說,撰文《大千先生暢談長江萬里圖》,寄香港《明報》月刊發表
1969年,張大千完成最有名的長江萬里圖,當時在香港的高嶺梅給他出版了一本1:1印的《長江萬里圖》折頁,那天在陶鵬飛家里,張大千很高興的把這本印刷品鋪在地毯上,仔細講述了自己的創作過程,侯北人就把它記錄了下來。


侯北人現場紀錄稿。在講到安徽貴池時,有關劉備夫人孫尚香的典故時,張大千吟誦了徐渭的詩句“思親淚落吳江冷,望帝魂歸蜀道難”,并用筆寫出。(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本次展覽中,首次呈現出的這份長達4米的《長江萬里圖》記錄稿,不僅直觀還原出張大千創作長江萬里的構思,還以畫圖的方法,詳解出張大千如何從岷江索橋畫長江出??诘倪^程,其中個別的文字還是張大千親手書寫:“因為他有四川口音,引用的一些詩詞,侯北人和陶鵬飛聽不清楚,他就拿過筆自己把思路寫在上面。” 舒建華說:這一記錄稿對于理解張大千《長江萬里圖》的創作是最權威、也是第一手的資料。”
“可以居”里發生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張大千招待來來往往的朋友:


張大千和夫人徐雯波在可以居接待來訪的方召麐。 (照片攝影:Roger Fremier; 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還有一起交流畫藝的場景:
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的學生Roger Fremier拍攝下關于張大千100多張的黑白照片,當時沒有攝影機,他用膠片機以連拍的方式拍下張大千畫荷、客廳座談以及餐桌吃飯的一些照片,這兩批照片也是首次公布。
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的學生Roger Fremier拍攝下關于張大千100多張的黑白照片,當時沒有攝影機,他用膠片機以連拍的方式拍下張大千畫荷、客廳座談以及餐桌吃飯的一些照片,這兩批照片也是首次公布。

1970年張大千在可以居為親友揮毫。(照片攝影:Roger Fremier; 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他所拍攝的一組黑白照片里,方召麐、張大千夫人徐雯波、兒子張葆羅一起看張大千在“可以居”的畫桌上,如何畫一張4尺全開的墨荷的照片,整個照片非常生動,從初始前情緒的醞釀,到畫荷桿、荷葉……整個過程全部都記錄了下來。
在本次杭州展覽中,還有一件新增加的張大千手札,這是他在加州寫給在巴西八德園的女弟子王旦旦的,信中這樣說道:旦旦賢侄:日前得與尕姐、丑妹同寄之函,慰甚。香港惡化日甚,不知令堂與侄兄弟已決定遷移否?吳伯處爰曾托,侄亦當去函懇請之,吳伯事忙,又因公司事太麻煩,若不催促之,恐遂忘記。家中諸事勞侄照料。至感。家用知又告罄,請再向沈伯處再挪借若干。爰日內當兌回。綿綿喜達小花,無時無刻不在想念。梅花想已開謝,望以開時詳情見告。八月九日,爰。
在本次杭州展覽中,還有一件新增加的張大千手札,這是他在加州寫給在巴西八德園的女弟子王旦旦的,信中這樣說道:旦旦賢侄:日前得與尕姐、丑妹同寄之函,慰甚。香港惡化日甚,不知令堂與侄兄弟已決定遷移否?吳伯處爰曾托,侄亦當去函懇請之,吳伯事忙,又因公司事太麻煩,若不催促之,恐遂忘記。家中諸事勞侄照料。至感。家用知又告罄,請再向沈伯處再挪借若干。爰日內當兌回。綿綿喜達小花,無時無刻不在想念。梅花想已開謝,望以開時詳情見告。八月九日,爰。


注釋:此函寫于1967年。張大千居加州,寫給居八德園的女弟子王旦旦。尕姐、丑妹為張大千女兒,綿綿為孫女。吳伯即吳嘉棠(1913-1983),為王旦旦父親王植波在上海圣約翰大學同學,名報人,1967年起任香港發展局駐北美代表,居紐約,也是張大千好友。沈伯即沈武侯,八德園的管家
除了談局事、家事以外,還談論花事,特別能體現出張大千圓到和天趣的一面。
遙遠的思親情
1971年底,張大千在17英里海岸線邊購置環蓽庵,并擴建畫室于1972年9月啟用。
遙遠的思親情
1971年底,張大千在17英里海岸線邊購置環蓽庵,并擴建畫室于1972年9月啟用。

環蓽庵位於十七英里風景線的西班牙灣附近,海天浪色之幻美,古木懸崖之奇峭,為張大千心賞之地。( 圖片攝影:樂恕人。圖片刊于《張大千詩文集》,樂恕人編,1984年,黎明文化公司。)

1973年春節張大千創作的仕女畫,正月初一在環蓽庵對親友說畫中美女下巴不用勾線,留白天成。(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私人收藏)

1973年春節張大千創作的仕女畫,正月初一在環蓽庵對親友說畫中美女下巴不用勾線,留白天成。(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私人收藏)
朋友圈很熱鬧,創作上也很有激情,但事實上,張大千在加州的生活也有不如意的地方。
首先是經濟狀況,1972年,張大千他把他珍藏的最后一本、也是最好一本的石濤冊頁賣給阿瑟·賽克勒后,在由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出版的印本上題詞贈侯北人。
首先是經濟狀況,1972年,張大千他把他珍藏的最后一本、也是最好一本的石濤冊頁賣給阿瑟·賽克勒后,在由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出版的印本上題詞贈侯北人。

張大千轉讓珍藏石濤冊頁予阿瑟·賽克勒後,在由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出版的印本上題詞贈侯北人:“大風堂僅余石濤之一冊,亦以易米矣,北人道兄當為我慨嘆也。弟爰,六十二年癸丑嘉平月。” (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題詞上說:“大風堂僅余石濤之一冊,亦以易米矣,北人道兄當為我慨嘆也。弟爰, 六十二年癸丑嘉平月。”大意是說:這本冊頁一直跟隨著自己,但是最后因為家里開銷太大,只好強忍它賣掉。
事實上,在1972年-1973年,張大千在加州的經濟狀況非常困難,當時他的畫賣的并不很好,一幅4尺全開的作品,大概賣2000-3000美金,但是開銷太大,這個時候他收藏的古代書畫幾乎全都賣光:《溪岸圖》賣給了王季遷,剩下的八大山人賣給了王方宇,最后一本石濤冊頁賣給了賽克勒,所以才有了上面這段傷感的話。
另一個是遙遠的思親之情,洪蘭友的女兒洪娉回憶起張大千有一次在看完京劇《打漁殺家》后很激動,讓侯北人打電話給自己,說回想起當日她唱的《打漁殺家》時,感動著他直想哭。
當時這令只有二十歲、又只是業余票友的洪娉很不解,其實,張大千是想起了自己遠在國內的長女張心瑞,這種不得不的兩地分別,令他觸景傷情。
事實上,在1972年-1973年,張大千在加州的經濟狀況非常困難,當時他的畫賣的并不很好,一幅4尺全開的作品,大概賣2000-3000美金,但是開銷太大,這個時候他收藏的古代書畫幾乎全都賣光:《溪岸圖》賣給了王季遷,剩下的八大山人賣給了王方宇,最后一本石濤冊頁賣給了賽克勒,所以才有了上面這段傷感的話。
另一個是遙遠的思親之情,洪蘭友的女兒洪娉回憶起張大千有一次在看完京劇《打漁殺家》后很激動,讓侯北人打電話給自己,說回想起當日她唱的《打漁殺家》時,感動著他直想哭。
當時這令只有二十歲、又只是業余票友的洪娉很不解,其實,張大千是想起了自己遠在國內的長女張心瑞,這種不得不的兩地分別,令他觸景傷情。
1976年1月,張大千移居臺北, 1977年2月,他從臺北短暫回加州,處理環蓽庵事務,5月1日赴臺,再無來加州。

獨家對話
在藝 X 舒建華
硅谷亞洲藝術中心館長
在藝:2019年是張大千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海內外很多機構都舉辦了相關紀念展,可否談談我們這次展覽的相關情況?
舒建華:杭州欽哲藝術中心2019年12月8日開幕的《張大千在加州:文獻與作品展》,是今年全球各公私藝術機構舉辦的張大千誕辰120周年紀念展的最后一場活動。展期一個月,展出120件套的張大千文獻資料和作品。
在藝 X 舒建華
硅谷亞洲藝術中心館長
在藝:2019年是張大千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海內外很多機構都舉辦了相關紀念展,可否談談我們這次展覽的相關情況?
舒建華:杭州欽哲藝術中心2019年12月8日開幕的《張大千在加州:文獻與作品展》,是今年全球各公私藝術機構舉辦的張大千誕辰120周年紀念展的最后一場活動。展期一個月,展出120件套的張大千文獻資料和作品。



“張大千加州歲月:文獻與作品”展杭州欽哲藝術中心 展覽現場
在藝:今年五月在硅谷亞洲藝術中心也舉辦了同名展覽,移師杭州的這次展覽與五月份的是不是有一些不同的考慮?杭州展出與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是否有所不同與側重?
舒建華:兩地展覽內容主體相同,少量有差別??紤]到舊金山和杭州是當代世界非常囑目的大灣區綜合體,通過張大千這個獨特的藝術家,來提供一些鏈接。
舒建華:兩地展覽內容主體相同,少量有差別??紤]到舊金山和杭州是當代世界非常囑目的大灣區綜合體,通過張大千這個獨特的藝術家,來提供一些鏈接。

張大千1968年潑彩《瑞士雪山》。題識:爰翁。鈐?。何焐?、大千唯印大年。(圖片攝影:張為先)(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私人收藏)
在藝:如何看待張大千加州創作作品的重要性?
舒建華:加州時期他達到潑彩的最高峰,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用朱砂、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可以跟水墨一樣得心應手,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也是他在加州最得意、最高興的事情。
在藝:除了張大千與侯北人、鄭月波、陶鵬飛核心交友圈外,還有其它的交友圈嗎?
舒建華:還有另一個交友圈:舊金山是美國通往亞洲的最繁忙的中轉站之一,很多亞洲政商兩界的重要角色都會在舊金山停留,他們也一定會去拜訪張大千、董浩云、高嶺梅、蔡孟堅……都會不定期有所往來。
舒建華:加州時期他達到潑彩的最高峰,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用朱砂、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可以跟水墨一樣得心應手,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也是他在加州最得意、最高興的事情。
在藝:除了張大千與侯北人、鄭月波、陶鵬飛核心交友圈外,還有其它的交友圈嗎?
舒建華:還有另一個交友圈:舊金山是美國通往亞洲的最繁忙的中轉站之一,很多亞洲政商兩界的重要角色都會在舊金山停留,他們也一定會去拜訪張大千、董浩云、高嶺梅、蔡孟堅……都會不定期有所往來。

張大千在可以居的花園與侯北人、張韻琴夫婦(左一、右一)、蔡孟堅(左二)等友人。(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有一位特別人物何鳳山,在二次世界大戰的前期,他是中國駐維也納的總領事,當時冒著危險給2000多名猶太人發了逃亡中國的簽證,被稱為“東方辛德勒”,何鳳山后來也移民到舊金山,剛來的時候張大千和朋友還給他開了一個歡迎會,展覽的有一張照片就是他們的合影。

1975年10月,舊金山退伍軍人禮堂舉辦的金素琴京劇表演結束後, 張大千與友人登臺慶賀并合影。左起:何鳳山(原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夏道師、王生昌、金素琴、徐雯波、張大千、侯北人、姚克。(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在藝:對于這些文獻資料中照片的梳理與研究意義是什么?
舒建華:這些圖片并不是簡單的社交場景,而是能夠深層反映張大千內心與情境的文獻資料,這對于我們理解他的創作歷程非常有好處。張大千作品現在越來越貴,他的一生畫了大約4萬張畫,但是拍賣記錄可能有10-20萬張,所以對于他的展覽與研究,原始的文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藝術品市場中如果有同樣一張差不多的張大千作品,有出版圖錄的價錢就會貴很多,這就是權威和可靠性。
在藝:在對張大千文獻的梳理中,有沒有一些新發現?
舒建華:比如1967年張大出過一本畫冊《甲乙丙丁集》,起初我們不知道名字的意思,后來今年5月份展覽的高嶺梅女兒高美慶教授來,她說:1964是甲辰年、1965是乙巳年、1966是丙午年、1967是丁未年,《甲乙丙丁集》就是這么由來的。

張大千先生畫萃《甲乙丙丁集》(圖片提供:侯北人)
在藝:通過照片史料,張大千與我們認知的有沒有不同?
舒建華:通過這些文獻可以重建與復原張大千在加州重要生活與工作的場景,以前只能通過文字或者他自己創作的作品來描述,現在通過第一手的的文獻資料的照片把它復原起來,非常珍貴。
在藝:在加州時間張大千的經濟上困難是什么原因?
舒建華:張大千永遠是缺錢的,但在加州是他最缺錢的時候,有幾個原因:一方面是當時尼克松訪華之后,中美的關系開始緩和,他與很多國內的親友就聯系更為緊密,他需要資助國內的親友,這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另一方面,他當時在海外的子女也有近10個,子女逐漸成人,上學、成家也是一筆需要負擔的費用;還有第三個原因是在1972-1973年,西方的石油危機導致整個經濟和藝術市場都不景氣,張大千在1976年就決定正式移居到臺灣,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經濟上的原因,尤其是醫療費用以及語言溝通上的考慮。
舒建華:通過這些文獻可以重建與復原張大千在加州重要生活與工作的場景,以前只能通過文字或者他自己創作的作品來描述,現在通過第一手的的文獻資料的照片把它復原起來,非常珍貴。
在藝:在加州時間張大千的經濟上困難是什么原因?
舒建華:張大千永遠是缺錢的,但在加州是他最缺錢的時候,有幾個原因:一方面是當時尼克松訪華之后,中美的關系開始緩和,他與很多國內的親友就聯系更為緊密,他需要資助國內的親友,這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另一方面,他當時在海外的子女也有近10個,子女逐漸成人,上學、成家也是一筆需要負擔的費用;還有第三個原因是在1972-1973年,西方的石油危機導致整個經濟和藝術市場都不景氣,張大千在1976年就決定正式移居到臺灣,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經濟上的原因,尤其是醫療費用以及語言溝通上的考慮。

1967年8月19日到9月4日,拉克畫廊首次舉辦張大千畫展。(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在藝:經濟的困難也沒有影響他在加州的創作?
舒建華:經濟上的困難反而激發他創作的數量,他的加州時間在拉克畫廊就做了三個個展、兩個聯展,展出作品數量非常高。
在藝:這次展覽是文獻跟作品,展覽作品的部分的亮點是什么?
舒建華:有一幅尺幅很大的作品是張大千與鄭月波合作《魚戲圖》,張大千畫浮萍、鄭月波畫魚,六尺全開的作品,上面所題宋代王佐才《贈徐子虛畫魚》,張大千把浮萍的感情寄托這之上。

張大千與鄭月波合作《魚戲圖》(圖片提供:鄭月波家屬)(私人收藏)
在藝:張大千和鄭月波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舒建華:他們之間不是師生關系,是非常好的朋友,張大千比鄭月波大9歲。鄭月波從1967年4月份開畫廊一直到1974年將近7年時間,離張大千住的地方很近,他們兩個經常一起合作畫,一起合作的畫有100多張,數量非常多。張大千在美國期間能夠一起切磋的人并不多,鄭月波杭州國立藝專第一屆畢業生,學西畫出身,他們兩個人的畫風非常不一樣,所以難得在畫技上有能夠深入切磋的朋友。
舒建華:他們之間不是師生關系,是非常好的朋友,張大千比鄭月波大9歲。鄭月波從1967年4月份開畫廊一直到1974年將近7年時間,離張大千住的地方很近,他們兩個經常一起合作畫,一起合作的畫有100多張,數量非常多。張大千在美國期間能夠一起切磋的人并不多,鄭月波杭州國立藝專第一屆畢業生,學西畫出身,他們兩個人的畫風非常不一樣,所以難得在畫技上有能夠深入切磋的朋友。

張大千跋鄭月波畫(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私人收藏)
在藝:除了照片與作品外,還有沒其他重要文獻資料?
舒建華:還有一些書信往來,八德園的后期1963-1968年與加州的前期1967-1970年是重合的,張大千在加州時,他還有家人、學生在巴西,所以會有通信往來。比如張大千與他 “八德園” 弟子王旦旦通信中,就可以看出他在交待家里的事情,有對學生的關心,也有分享自己的生活趣事。
在藝:張大千對待學生上是一種怎么樣的教導方式?
舒建華:非常嚴格,王旦旦喜歡石濤,不喜歡古代青綠山水,但張大千偏要讓她畫青綠山水,還把自己收藏的宋代《江堤晚景圖》拿出來,交待王旦旦必須1:1臨摹下來。
在藝:為什么會向學生們去強調青綠山水的重要性?
舒建華:張大千有一個原則:我的學生不能只畫一種畫或畫一種風格,你應該是無所不能的,這是他對他自己學生的要求,他要求學生除了要會畫石濤這一路水墨味道、寫意性比較強的作品外,還要會畫工筆很強的青綠山水。他強調畫路一定要非常深遠,就像他對自己所說的,要有深度、廣度、高度。
在藝:張大千文獻中,有一大塊是展覽圖錄,其展覽圖錄也是極具收藏價值。有人收藏張大千畫冊達1200冊,還說“無止無盡”。除了與美國相關的文獻,是不是對張大千整個的文獻也很有關注?
舒建華:我們沒有統計過,據說比較可靠的圖錄大概有500種左右,這些都是他生前出的,或者生后權威機構出的。
舒建華:還有一些書信往來,八德園的后期1963-1968年與加州的前期1967-1970年是重合的,張大千在加州時,他還有家人、學生在巴西,所以會有通信往來。比如張大千與他 “八德園” 弟子王旦旦通信中,就可以看出他在交待家里的事情,有對學生的關心,也有分享自己的生活趣事。
在藝:張大千對待學生上是一種怎么樣的教導方式?
舒建華:非常嚴格,王旦旦喜歡石濤,不喜歡古代青綠山水,但張大千偏要讓她畫青綠山水,還把自己收藏的宋代《江堤晚景圖》拿出來,交待王旦旦必須1:1臨摹下來。
在藝:為什么會向學生們去強調青綠山水的重要性?
舒建華:張大千有一個原則:我的學生不能只畫一種畫或畫一種風格,你應該是無所不能的,這是他對他自己學生的要求,他要求學生除了要會畫石濤這一路水墨味道、寫意性比較強的作品外,還要會畫工筆很強的青綠山水。他強調畫路一定要非常深遠,就像他對自己所說的,要有深度、廣度、高度。
在藝:張大千文獻中,有一大塊是展覽圖錄,其展覽圖錄也是極具收藏價值。有人收藏張大千畫冊達1200冊,還說“無止無盡”。除了與美國相關的文獻,是不是對張大千整個的文獻也很有關注?
舒建華:我們沒有統計過,據說比較可靠的圖錄大概有500種左右,這些都是他生前出的,或者生后權威機構出的。

1975年10月11日到11月1日,拉克畫廊舉辦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張大千畫展。(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檔案)
在藝:您如何看待現在對張大千作品的學術跟價值上的認定?
舒建華:2015年是一個分水嶺,這一年中國的藝術品收藏界觀念上發生重大改變,認為20世紀最重要的畫家,不是齊白石而是張大千。從各種數據和展覽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張大千的畫風的多變,從早期、中期、晚期,尤其他的中晚期是面向國際化開放的部分,他的潑彩、潑墨的開放性,是齊白石沒有辦法比的,所以如果現在去看同樣的展覽,會發現張大千的展覽比齊白石展覽好看的多。
在藝:兩者的不同?
舒建華:齊白石有非常獨特高雅的一面,也有代表中國文化的一面;但是張大千代表著中國文化里繼承的創新的重要一面,博大和深沉的一面。我認為20世紀最重要的中國畫家一定是張大千,而且現在也成為一種共識,張大千魅力更加強大。
在藝:在您看來,張大千現在的市場行情屬于什么情況?
舒建華:張大千現在所有的作品連信件都能賣高價格,已經沒有市場盲點。他1940年以前、40歲以前的作品,因為是他并不成熟的時期,這些作品價值并不會太高;他第一個比較高的價格時期是他從敦煌回來后,工筆富麗堂皇的作品市場比較追捧;而他50-60年代潑彩、潑墨時期,作品數量是相當大的,但現在的價格是越來越高,尤其是潑彩時期。

1956年夏張大千會晤畢加索。(圖片提供:高鐳)(私人收藏)

舒建華(左)、彭辰(右)與張大千長女張心瑞合影,2019年5月于硅谷亞洲藝術中心
在藝:還有一個數據是2011年以來,張大千的拍賣總量和銷售額總量都已經超過畢加索,是否可以做這種比較?
舒建華:完全可以,如果我們平行比較一下畢加索的創作歷程與張大千創作的歷程,會發現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最頂級的張大千作品的價格和最頂級畢加索的價格,現在是一樣的。但是張大千先生的公子張葆蘿比較反感“把張大千比作東方畢加索”這種說法,他認為為什么要用畢加索去衡量張大千?所以我希望隨著中國國家的力量和實力地位的越來越高,或許有一天畢加索會被稱為“西方的張大千。”我希望中國文化有這么揚眉吐氣的一天。
在藝:硅谷亞洲藝術中心自2004年開始運營以來,對張大千的藝術、交友圈和文獻一直以來研究與關注,可否談談主要的工作?
舒建華:我們是一個開放性的資料庫,我們很多文獻是由張大千門人好友送給我們研究的。硅谷亞洲藝術中心自2004年開始運營以來,因為地緣之故,我們對張大千的藝術、交游圈和文獻一直深切關注,做過《六十年後看大千》(2007年)、《精麗寫神——孫家勤畫展》(2010年)、《大風飛揚——大風堂及門下畫展》(2014年)、《風云一顧盼——伏文彥畫展》(2016年)和《藝術墻——大風堂三代畫展》(2017年),得到張心瑞、張葆蘿和家人、張大千入室弟子孫家勤、伏文彥以及其他前輩們的大力支持,這些展覽都相當成功。
在藝:是否后續還有其他展覽計劃?
舒建華: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明年5月份會策劃張大千晚年的弟子王旦旦的重要展覽,她和大千學畫的時候才15-16歲,這些作品以臨摹的為主,也有大千先生幫她題跋的以及送給她的作品,我們把這些整理出來,目的是想把到八德園的后期與加州前期這兩部分疊合期做認真的研究。
-

展覽信息
張大千加州歲月——文獻和作品展
杭州欽哲藝術中心
2019.12.8至2020.1.8 (周末預約開放)
杭州市江城路水門南弄3號錦繡創意園2號樓
-END-
來源:在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