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6
展覽現場5
展覽現場4
展覽現場3
展覽現場2
展覽現場1
布展3
布展2
布展1
@波普——鄧朋非藝術展
在今天這個時代,互聯網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改變著我們的思想,而今天的藝術,將如何回應這種變化,無疑是個有趣并且充滿可能性的話題——鄧朋非的互聯網波普(Internet Popart)作品,正是這樣一種回應。
每個時代,都會有其標志性印記,這些印記也許在當時是瑣碎、微小、轉瞬即逝的,卻會在多年以后開啟人們對于這個時代鮮活的記憶和感知,就像能夠引發八零后集體懷舊的泡泡糖、不干膠貼紙、小霸王游戲機。而對于今天這個互聯網膨脹擴張的時代而言,這些“印記”,很多時候是以網絡為載體流行和傳播的,從這個意義而言,鄧朋非的作品,很像是一組“拍立得”,隨時隨地,記錄著具有“當下”特色的時代表情。
在今天的中國,大眾對于藝術的理解還常常停留在一種“高大上”的印象中,仿佛那種遙不可及,高高在上,被供奉于圣殿中的東西,才能被稱之為“藝術”,但其實,打破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界限,是當今時代的趨勢:藝術與生活之間可以沒有界限,藝術可以融入最流行、最in的潮流,藝術可以是很好玩,很親切,很沒有距離感的——這也正是“波普”的精神。鄧朋非說:“流行文化是有時代烙印的,我從來不否認中國互聯網時代的文化對于我作品的影響,我想我的作品就是個庸俗、屌絲、網購、物聯網生活、商業化、改革、娛樂傳媒時代最好的印證?!?span>
帶著這樣的理念,鄧朋非2013年從柏林藝術大學回到杭州,希望用一種新的藝術語言,還原社會生活中最真實,最簡單的一面??脆嚺蠓堑淖髌?,就像是打開了微信朋友圈,讓人心情放松,然后會心一笑……那些常見的網絡符號,每一個都是那么鮮活,讓人立刻想到每天、每時、每秒在食指點擊、拇指滑動間飛逝的生活。它們熟悉,但又陌生——我們不禁會想,難道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是這些曇花一現的,帶著些許自嘲式幽默的“符號”所組成的嗎?
藝術作為社會的性格及精神狀態的反饋者,應該去關心“當下”。杜尚說過:“我們要學會忘記過去,活在當下的時代里?!弊鳛槎派械某缟姓?,鄧朋非也十分推崇“活在當下”的藝術。鄧朋非自德國歸來,今天中國人所了解的德國新表現主義時期的作品,是經歷了戰爭創傷的藝術家用藝術表達其內心的悲涼,而中國經歷了文革的“父輩”們,也扛著文革創傷的旗幟大搖大擺地走了十幾年,這樣的對比讓鄧朋非有所反思:作為新一代的藝術家,不應該再停留于父輩的揭疤舔傷,而是需要找到屬于“這個時代”的活法!
生在這個時代,就要為這個時代而生。鄧朋非所帶給我們的,是一些“進行中”的作品,它們會繼續從當下吸收養分,不停生長。應該說,比起“成為經典”,鄧朋非更在意“記錄當下”。記錄當下并不等同于拋棄傳統,談到傳統經典,鄧朋非總有些無奈,他說他是一個看到八大山人作品會眼眶濕潤的人,卻生在了一個把“傳統”玩壞了年代,古人在創造那些絕世經典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思考他們的“當下”的。
我們正是想借這個展覽,展現一個中國年輕藝術家觀察當下的社會與生活的角度——或許,若干年以后再看鄧朋非的作品,會是一個活生生的社會流行檔案館,也許那時我們會再從這些作品里,去尋找我們活過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