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杰曾十分謙遜地談起自己的從藝之路:“既非家學淵源,亦非家富收藏,幼讀私塾,更無名師可承,何言熏陶;唯天性嗜愛美術。”然而,正是這天性中的一點“嗜愛”,引導王昌杰走入藝術之門,終成一代大師。
喜好拉胡琴的王昌杰
說起王昌杰的藝術人生,頗有一些命中注定的傳奇色彩。他于1910年生于浙江遂安,其父為晚清拔貢,后放棄科舉參加革命,受到新思想影響,囑子弟習實業。在父親影響下,王昌杰于1925年考入浙江省立蠶桑職業學校(原址在今杭州西湖岳廟對面),求學期間曾染傷寒,幾病死,休學一年,期間人生觀有所轉變,開始觀照內心,并對藝術產生了日漸濃厚的興趣。病愈返校后,因同好二胡,機緣巧合,結識了當時還是國立藝術學校研究生的李可染,得到李的鼓勵與親自指導,王昌杰于1929年順利考入林風眠先生創辦的杭州國立藝術院,學藝期間,得蔡威廉、王子云、雷圭元、潘天壽等名師悉心教導,學業優秀,作品漆畫屏風入選全國首屆美展。然而生逢亂世,往往身不由己。1934年,王昌杰畢業后先在青島市工務局任技佐,參與市府大禮堂興建時,因市長所提匾額落款字體過大,當面頂撞市長沈鴻烈,因此受到訓誡,其耿直與真性情于此可見一斑??箲鸨l后,他又參加了上海的敵后抗日活動,負責物資錢糧的籌劃運送,幾度命懸一線,死里逃生??箲饎倮?,王昌杰赴臺,終于退出政界,復歸內心向往的藝術世界。
王昌杰出生地遂安縣芹川村
國立藝專時期的王昌杰(1929)
王昌杰任教臺灣師范大學藝術系期間教職員合影,前排右三為王昌杰
王昌杰繪畫兼擅中西,也長于平面和立體美術設計。在臺期間,他曾為訪臺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威爾夫婦創作水墨畫像,也曾多次參與法、德、意、希臘、土耳其等國際商展的臺灣館設計。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參觀研究歐美著名博物館的經歷讓王昌杰眼界大開,他無法繼續滿足于現狀,于六十年代與杭州藝專時期的同學鄭月波、劉業昭同赴舊金山發展。王昌杰在舊金山主流商圈的中心位置開設了“嘉禾畫廊”,謀生養家的同時,始終不忘探究中國傳統繪畫如何與西方世界對接和交流的問題。不過,這一時期的創作中,王昌杰的畫作皆無題款,而只鈐一方古印“詩卷長留天地間”,可想而知,這些以裝飾功能為主的商業作品并不是王昌杰最終的目的,他對于中國畫的深入探索,于1986年結束畫廊業務后才真正開始。
王昌杰在他繪制的巨幅裝飾壁畫前
王昌杰與傅狷夫合作《懸崖蒼鷹圖》(背后懸掛)
1976年送別張大千時合影
數十年的積累和經歷,使得王昌杰對于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交流與共融體悟尤深。厚積薄發的王昌杰,自1986年始,其作品數量之多、風格之強、題材之多、結構之佳、尺幅之大,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噴發之勢。他在大寫意與小寫意之間找到平衡點,構圖時見其師潘天壽之“造險破險”,筆力遒勁,常具動勢,墨彩柔和,不失精妙。在繼承浙派傳統之外,王昌杰作品中的立體感、景深感和山水畫中頗具現代意味的色彩與布局,又可見東西方藝術之間毫不突兀地交融。其大尺幅作品《舊金山全景圖》于2013年在硅谷亞洲藝術中心展出時,曾令著名中國藝術史家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驚嘆良久。而其筆下的動物,常常充滿了耐人尋味的內在精神,一幅《雙獅圖》中,畫中獅子雙目炯炯,精光四射,與王昌杰本人照片中的神情全無二致,這類作品,正是他獨一無二的自我寫照。
王昌杰作品 秋似美人
王昌杰作品 萬里鵬歸
王昌杰作品 荷花翠鳥
自1964年移居舊金山起,王昌杰對于革新中國水墨畫的愿望從未忘懷,臥薪嘗膽二十年:1970年代中期,他花費1200美元的重金在舊金山購藏一幅李可染山水畫;1982年籌劃海外中國水墨畫特展;1984年在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個展;1987年配合加州伯克萊大學高居翰教授的中國近代繪畫發展講座,并在鄰近的奧克蘭市米爾斯學院舉辦個展;1988年歸國北上探望當年的指路學長李可染教授并邀李訪美,可惜李先生次年病逝,不得成行……從這些努力中,我們不難看出王昌杰的雄心和韜略,也正是這份壯懷不已,令王老在創作生涯的最后十年迸發出無比的神采——墨雄筆壯、骨俊神豐——皆是有本而來。2013年7月,硅谷亞洲藝術中心和欽哲藝術中心在浙江美術館聯合舉辦《一池硯水太平洋——中國水墨畫在美國》大展,展出王昌杰先生8幅畫作,深得各界好評。2015年5月,欽哲藝術中心再次舉辦了王昌杰先生個展,希望讓更多國內藏家及觀眾認識和欣賞到這位大師的杰作。
王昌杰美國畫展現場 ,作畫者為同去美國的同學鄭月波,旁立者王昌杰
王昌杰在傅狷夫畫室,右起:張閭瑛、王昌杰、茅承祖、陶鵬飛、傅狷夫
回首王昌杰先生的一生,從早年棄桑蠶而學藝,到遭逢國難,棄藝抗戰,后終歸藝壇,拓境于海外……其歷程雖跌宕曲折,卻始終堅韌從容,求索不息,為二十世紀中國繪畫在美探尋發展,走向現代化的歷程,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文 / 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