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原籍廣東東莞鶴鳧渚(近天堂圍外圍)(現東莞鳳崗),香港過海,距深圳車程約三刻鐘,為天堂圍站,再乘公交車約十多分鐘,即到鶴鳧渚小村。余六十多年未回鄉,尚有親戚否?”
1990年加州硅谷,84歲高齡的鄭月波先生病中在自述中寫下上述這段話。鄭老生前曾持有一方“鶴鳧渚”印章后遺失,臨終前他囑人重刻一方,然印章到時,他已辭世。“鶴鳧渚”成了鄭月波先生最后的牽掛,也是他永久的遺憾。東莞是鄭月波先生的故鄉。他1908年出生于新加坡,少年回國后就讀國立藝術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受教于林風眠、吳大羽、潘天壽等名師。求學期間,一幅《萬物皆吾與也》獲美國動物保護組織的全球征文首獎,也成為中國美術學院在國際上獲得的第一項殊榮。此后三十年,鄭先生一直從事美術教育與創作,輾轉于廣西、上海、山東,后赴臺灣等地,1964年末他定居美國。在此后二十余年旅美生涯,鄭月波先生迎來他創作的盛期。同時,這期間他結識了張大千、傅狷夫等書畫名家,這些惺惺相惜的情感留下的是許多合作佳品。而鄭月波先生在水墨畫和指畫上的探索,在海外的華人畫家中獨樹一幟。張大千評價:“(鄭月波)先生花鳥蟲魚,無所不工,尤擅畫馬,霜入四蹄,竹披雙耳,望而知為渥洼龍種,悲鴻在日,往往嗟嘆其才為不可及。”
1991年鄭月波先生辭世,他始終遺憾未能回國辦展。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鄭月波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莞城美術館策劃舉辦“萬物皆吾與——鄭月波誕辰110周年作品展”,一方面是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緬懷老一輩跨洋藝術家們創造與開拓精神。
莞城美術館自開館以來就將立足本土、梳理本地美術發展脈絡作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近年來策劃的鄧白、盧柏森、黎冰鴻、張穆等展覽項目都聚焦于東莞乃至嶺南美術歷史。東莞是鄭月波的故鄉,此次展覽將他的創作置放于他生命的源點,是希望鄭月波先生不平凡的人生和繪畫藝術能在故鄉得到更深的理解,讓人們重新發現鄭月波與20世紀中國美術海外發展史的關系以及他的成就與影響,也使他對故鄉的深情厚念能綻放更大更美的正能量。
最后,要特別感謝鄭月波先生的親屬們及硅谷亞洲藝術中心館長舒建華先生對于此次展覽所給予的大力支持與信任,感謝美國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浙江美術館、杭州欽哲藝術中心的各位同仁為此次展覽所付出的辛勤工作。
是為序。
莞城美術館
2018年3月